拄着拐杖讲高原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
1
我叫柳世棣,甘肃永登胜人,生于1947年7月,今年77岁。我于1968年3月应征入伍。当新兵时在青海省湟中县塔尔斯训练。训练结束后,第一站从西宁乘坐解放牌汽车启程,汽车上装着大米口袋,我们每一个新兵就把自已的被子打成三押二的背包垫在大米口袋上当凳子坐。在青藏高原凹凸不平的公路上行驶了17天才到达162团团部驻地荣哈。
我被分到1营贡当。1969年调到定日县三营八连,尔后任给养员、营部书记、后勤助理员。1972年入党。1973年提为排级干部。1975年提升为定日县长所独立六团干部股任干事、股长;1980年调分区政治部干部科任副科长、科长;1983年任西藏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三团副政委。1985年任日喀军分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曾任亚东边防6团政委、1988年授予上校军衔,由当时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的军衔。1990年任昌都军分区副政委。1994年转业,任甘肃省民政厅任处长,直至退休。
我离开西藏吉隆县贡当54年了,54年来,自始至终忘不了入伍后在162团1营当兵时,认真履行一名革命战士保卫边疆的职责,牢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阐明了我军是人民军队这一根本性质,体现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和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边疆人民和平劳动,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那时是新兵,只知道站好岗,放好哨,不知道驻地海拔有多高、缺氧、辛苦置于脑后的情景。
我在贡当虽然只有五、六个月的时间,驻在贡当半山腰的碉堡里。我的印象当时贡当的群众不多,忘不了与贡当群众结下的军民深情厚谊,我们新兵到达贡当时,群众视我们为远道而来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提着青稞酒、醇香的酥油茶在营房前面迎接我们,我第一次在贡当喝的群众送来的青稞酒、酥油茶后,眼泪只顾往下流,为什么呢?因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阿妈用双手端着青稞酒杯,端着酥油茶碗敬给我们的;双手献哈达,我作为新兵,年长的老阿妈用这样的礼节迎接我们到达贡当驻防,我觉得问心有愧,所以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忘不了在1号碉堡山后面打柴禾、群众帮助我用背包绳带梱柴禾的情景,背柴禾的情景,那时每人每天背100多斤柴禾交给伙房。忘不了贡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边防线上的一个乡、一个村。
从荣哈通往贡当乡的唯一一条公路,夏季雨水季节期间,公路容易遭到泥石流冲毁公路,部队就得抢修加固。忘不了在强拉山抢修公路期间,住宿在一个峡谷的河边帐篷里,天气还是很冷,吃饭也在那里,吃米饭拌脱水干菜。第一次吃到四川的腊肉炒干竹笋,还是好吃;第一次吃到炊事员用油炸的花生米,掺上盐巴,吃起来还真香;第一次吃皮蛋时,我看见皮蛋黑黢黢的,心想这怎么吃,新兵不知道吗,我就把皮蛋扔到柴禾堆里。我看见老兵都在吃,他们吃得很香,我想那一定是好东西,我又从柴禾堆里捡起来用水洗一洗,吃起来很好吃。修公路那段时间不觉得累,印象最深的是晚上住宿在帐篷里睡觉很冷,倦缩一团,很难进入梦香。尽管如此,干部战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天必须完成分配的任务。
1968年从甘肃入伍的同志,在西藏当兵的有几年,有的同志呆了十几年,有的同志呆了二十多年,有的同志呆了三十多年。我在西藏呆了27年,可以说一身有一半的时间在西藏,我自认为我的第二故乡就是西藏,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西藏贡当乡。所以,今天西藏日喀则吉隆县贡当乡采访组的领导和同志们来到我们兰洲采访,我从内心感到非常的高兴。我感到是親人给我们送来了久别重逢的亲切感和亲人般的温暖。而我作为兰洲的一名退役老兵,也不能忘记因为西藏与内地距离而隔断情感,也不能忘记我们因年岁大了,遗忘了我们与西藏贡当的感情,更不能忘了我们曾经是贡当的人民子弟兵,贡当乡人民的儿子。所以,我今天拄着拐杖来到兰洲原162团驻防贡当一营老兵座谈会、贡当乡党委、乡政府建设“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长廊,申报国家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采访现场,聆听了采访组的领导和同志们的精心介绍。我离开贡当乡五十多年,都没有听见第二故乡亲人的说话声音。今天,吉隆贡当乡一行采访组的同志们来到兰州对我们这些老兵来说,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上午听了达娃主任介绍了第二故乡贡当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每位老兵献了雪白的哈达,赠予了慰问金;副县长兼乡党委书记普琼和我们在线上讲了话,作了指示,我听后感到无限的光荣和自豪,感受到第二故乡亲人千里迢迢从西藏来到兰洲一家亲的感情是多么的温馨。
前天(12月28日),兰州战友通知我到新胜利宾馆接受采访,我听后非常激动,虽然心血管供血不足,头昏目眩,我拄着拐杖也要来和我们采访的同志们见一面,也算我退休在内地与第二故乡来的亲人们不失去难得见面的一次机会。
谢谢大家!
(根据柳世棣同志2023年12月30日,在甘肃省兰州市新胜利宾馆10楼1029房,受邀接受采访录像录音讲述及老兵座谈会笔记综合整理部份内容)
2
祝酒辞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边防某团政委柳世棣同志)
采访组一行的同志暨各位老战友们:大家好!
在2024年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第二故乡的亲人,带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党委、乡政府、全乡1200多名人民群众平安到达兰州,给我们表达亲人的祝福和关怀。为此,我们在兰州的一部份老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唐朝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一诗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古时。但我们1968年当兵,到今天已经是55年了,那时候的外侵还是严重的,我们人民子弟兵照常付出了心血。
贡当乡党委、政府遵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建设“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长廊发展思路,申报一个国家级“红色美丽村庄”建没这样一个项目,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当年军民共建边防铜墙铁壁,今朝藏汉携手同建教育基地,目的是落实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这就表明了我们西藏人民、贡当乡的人民与党中央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千里迢迢来到兰州。
所以,55年来的感情,我们在坐的同志有的当兵七、八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的老同志,我们把贡当乡称之为第二故乡是情理之中的,合情合理的。因此,我们始终觉得不能因为兰州与贡当距离遥远而隔断我们的真情,也不能因为我们上了年纪而与贡当疏远了真情,更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关系与贡当的行动耽误了我们的真情,所以,我们这样的真情是建立在汉族离不开藏族,藏族离不开汉族这样一个高尚基础的真实写照。
为此,我们今天为了欢迎达娃顿珠主任一行采访组的同志们到兰州来,我们兰州这些服役老兵尽地主之意,两杯薄酒不成敬义,素菜便饭略表心意。如果说,我们照顾不周的地方,请你们多加原谅并包函。现在我提议,为了欢迎第二故乡客人的到来,举杯!希望你们的工作顺利顺畅,取得更大成绩,干杯!
(刘光福根据张嘎喜同志2023年12月30日手机录制视频音频整理,于兰州新胜利宾馆一楼一雅间)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光福:籍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则边防服役16个春秋,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职干事,连政治指导员,驻岗巴县56206部队副部队长转业返渝。转业就职于重庆市石柱县建设银行支行至光荣退休。“青春无悔、赋闲怀旧”,律诗、随笔等“思念战友,追忆边防”的真情流露,被军地友人广泛称赞…
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